2025 年 6 月 28-29 日,由晶泰科技主辦、合肥先導功能分子研究院提供學術支持、會聯惠通提供技術支持的 “合成化學研究新范式——機器人融合 AI 研討會” 在上海順利閉幕。本次會議由中國科學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復旦大學教授博導麻生明擔任大會主席,并特別邀請到中國工程院院士、綠色化工與工業催化全國重點實驗室主任、中國石化上海石油化工研究院院長楊為民,南開大學副校長、教授朱守非,浙江大學化學系求是特聘教授方群,晶泰科技聯合創始人、首席執行官馬健以及來自清華大學、北京大學、浙江大學、廣州國家實驗室以及羅氏中國等高校、科研機構、產業嘉賓做主題報告和圓桌討論。為期兩天的研討會,不僅線下匯聚了 300 多位來自全國各地的產學研工作者共同探討 AI、機器人等前沿技術賦能基礎科研創新的全新范式,更吸引了線上超萬名觀眾踴躍參與。
本次大會以 “機器人與人工智能融合” 為核心主題,匯聚了來自學術界與產業界的數百位合成化學領域專家,共同討論機器人、AI 及其技術融合在化學合成中的前沿應用,暢想自動化、數據驅動和智能化浪潮下合成化學的創新路徑與未來圖景。
隨著人工智能技術在產業界和科研界應用的不斷深化,實驗室機器人技術在化學自動化領域的持續進步,合成化學研究正在向全面、深入的自動化、數字化、智能化邁進。如何通過 “AI+機器人” 的融合加速物質發現,在數字世界和真實世界探索更廣袤的化學空間;如何在產學研的廣泛協作中,以新范式實現化學合成的效能革命;如何推動中國人工智能技術在合成化學研究等基礎科研領域實現彎道超車……這些橫亙在產學研各界的問題逐漸成為合成化學發展的掣肘。
合成化學作為研究物質創造與轉化的核心學科,是人類探索新分子、創造新物質的核心方法。從合成氨——化肥和炸藥的基礎材料,到尼龍——人工合成材料的鼻祖,再到青霉素——人類歷史上第一款抗生素;合成化學的每一次突破重塑著我們的衣食住行,也深刻驅動著人類文明發展的進程。然而,當社會發展對新分子性能提出了更高要求,當科學家不斷探索更廣袤和復雜的化學空間,依賴實驗經驗和手工操作的傳統研發范式,已經難以滿足新一代合成化學研究的需求。
自上世紀七十年代以來,計算機、AI、自動化及云計算的快速發展推動合成化學從經驗驅動轉向數據驅動與智能驅動。基于 AI 模型來推進實驗預測和設計,以機器人自動化技術提升實驗效能,已經成為了合成化學實驗發展的關鍵趨勢。美國勞倫斯伯克利國家實驗室的新型自動化實驗室 A-Lab,機器人可全天運行,已合成了多種新型材料,加速材料科學發現。《Nature》雜志封面曾報道,由英國利物浦大學首創的新型機器人化學家在“日夜不停”的工作中發現了新催化劑,其自主規劃并連續執行化學實驗的新進展則為它贏得了二登《Nature》的榮譽。“機器人+AI” 正在重塑研究范式,加速新物質發現與產業化,為化學科學帶來深遠變革。
6 月 28 日上午,大會在中國科學院麻生明院士、晶泰科技聯合創始人/首席執行官馬健博士的歡迎致辭中拉開帷幕。麻生明院士以 “ATA、自動化和機器學習” 為題,介紹 ATA 反應(Allenation of Terminal Alkynes)發展的歷程和目前面臨的挑戰,并分享了與晶泰科技合作開發并優化能開展 ATA 反應研究的自動化合成平臺以及平臺應用進展——基于聯合開發平臺獲取更多高質量數據,推進了機器學習方面的實踐,進一步拓展 ATA 反應,以期突破目前面臨的瓶頸,全面實現溫和條件下的 ATA 反應。

麻生明 院士
中國科學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復旦大學教授博導
中國工程院楊為民院士以 “分子篩催化材料創制及應用——從數據驅動到人工智能” 為題,分享了作為現代化學工業的核心的催化材料,其創新與發展對推動化工領域技術進步至關重要。隨著數據驅動的研究范式逐漸興起,基于材料基因工程技術,可發展結合人工智能的催化材料創制新范式,極大縮短研發周期,推動催化新材料高效開發進程。

楊為民 院士
中國工程院院士、綠色化工與工業催化全國重點實驗室主任、中國石化上海石油化工研究院院長
晶泰科技聯合創始人、首席執行官馬健博士發表主題演講《AI 化學,見微知著》。他提到,化學是一門連接微觀和宏觀的學科,從時間和空間兩個維度對社會產生影響。通過化學研究,人類得以做出更多新藥,生存時間得以延長;合成化學材料,材料亦或是能源,則讓我們走得更遠、走得更快。在回顧晶泰科技過去十年發展中他強調,公司通過晶體結構預測、藥物發現和機器人自動化實驗等領域的探索和產業化應用,拓展了其在 AI 驅動物質發現(AI4S)領域的應用場景和行業價值。并進一步介紹晶泰科技自主研發的智能自主實驗平臺結合自動化實驗執行和AI實驗預測與設計,更精確、更安全地做實驗,提升實驗預測的準確性、分子設計優化,從而顯著提高了新物質發現的效率。

馬健 博士
晶泰科技聯合創始人、首席執行官
為期兩天的會議期間,浙江大學化學系洪鑫研究員,南開大學副校長朱守非教授,清華大學化學系羅三中教授,浙江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院陳華鈞教授,杭州深度原理科技聯合創始人兼首席技術官段辰儒博士,羅氏中國創新中心藥物化學部負責人朱偉博士,浙江大學化學系求是特聘教授方群教授,晶泰科技首席科學官張佩宇博士,北京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莫凡洋教授,鄭州大學化學學院副院長藍宇教授,廣州國家實驗室廖礦標研究員等眾多合成化學領域學術界和產業界的專家學者齊聚一堂,都分享了精彩的報告;共同聚焦于機器人技術與 AI 在化學研究中的最新技術進展,并深入探討了 “機器人融合 AI” 研究范式在不同細分領域如何賦能合成化學研究的發展。











大會現場,晶泰科技自研的智能自主實驗平臺引起與會嘉賓關注,數臺應用于不同實驗工程的機器人合成工作站零距離呈現了 “機器人融合 AI ” 在多個研發場景應用的最新成果。該平臺以領域專有 AI 模型為核心,擔當 “大腦” 之責,專職實驗流程設計、反應預測等前期部署和過程推進;以自動化技術驅動機器人工作站為 “雙手”,實現高精度、高通量、更安全的化學操作。在此過程中,通過機器人收集的數據反哺 AI 模型,形成預測更準、設計更優的良性循環。這一新范式通過數據驅動的智能決策與高通量自動化操作,顯著提升化學空間探索效率,助力新物質快速發現。
目前,該平臺已在生物醫藥、化學化工、新能源、新材料等領域積累豐富的成功案例和應用經驗,2024 年以來,晶泰科技先后向復旦大學麻生明院士團隊、中石化上海石油化工研究院、中醫藥廣東省實驗室(橫琴實驗室)等各行業先進研究機構完成定制化智能自主實驗平臺的設計和交付。平臺已廣泛應用于涵蓋有機合成、配方優化、催化劑工程和電解液工程等合成化學研究場景。


